200一晚同城约茶_附近100块钱3小时_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新闻动态

叠加浪潮下的生存法则与未来图景 ——2025年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新论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全景解读

阅读次数: 628 来源: 24C4班 发布时间: 2025-03-13 09:33:44

    引言:从“三次浪潮”看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一次文明的‘洗牌’。”2025年2月22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省新经济联合会会长、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潘峰在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专题讲座上,以《新论数字化转型》为题,系统梳理了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革命浪潮与工业互联网革命浪潮的演进逻辑,并犀利指出当下这场叠加浪潮,将彻底重构人类生产方式的底层规则。”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中国实践的总结,更是一场关于“技术经济范式更迭”与“中国路径选择”的深度思辨。本文将以三次浪潮的演进逻辑中西方模式对比数字化转型的终极三问为主线,还原这场思想盛宴的核心洞见。

 



   一、三次浪潮与两化融合:技术革命如何重塑经济范式

   潘峰从“两化融合”视角切入,提出三次技术革命催生三次经济范式转型,而中国政策的演进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注脚。

              1. 工业革命浪潮机械思维主导的规模化生产

   蒸汽机→电气化:以“机器替代人力”为核心,奠定现代工业基础。

   中国政策呼应: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开启追赶之路。

   2. 互联网革命浪潮:连接思维重构商业生态

   消费互联网崛起:梅特卡夫定律催生平台经济,但“微笑曲线”暴露制造环节价值洼地。

   中国政策升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强调“两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明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3. 工业互联网浪潮数据思维驱动全域变革

   定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与产业生态。

   核心突破:通过全要素连接(人、机、料、法、环、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全新制造服务体系。

   中国战略锚点: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安徽“智造强省”行动成为区域实践样本。

   潘峰观点:“从工业(产业)+互联网到互联网+工业(产业),不仅是语序变化,更是主导权的转移——前者是工具思维,后者是生态思维。

 

 


   二、中西方路径对比: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与超越性

   潘峰通过对比美德工业(产业)发展模式,揭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独特逻辑。

   1. 德国工业4.0 vs 中国制造2025

   德国:聚焦“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实现制造环节的纵向集成。

   中国:强调“全产业链升级”,以“煎蛋理论”比喻“制造(蛋黄6M:Material材料,Machine机器,Methods方法,Measurement测量,Maintenance维护,Modeling数据和知识建模+服务(蛋白6C:Connection连接,Cloud云, Cyber虚拟网络,Content数据内容与背景来源,Community社群,Customization定制化)”的融合创新。

   2. 美国工业互联网 vs 中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美国通用电气主导,以Predix平台为核心,侧重设备联网与预测性维护。

   中国:政府引导下形成“平台+生态”模式,如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既服务大企业建链,又助力中小企业上云。


   数据印证:截至2024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600家,服务企业超200万家,德国工业4.0标杆工厂不足1000家。

 


   三、数字化转型的三化改造:技术逻辑与哲学思考

   潘峰提出:数字化转型需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阶梯式跃迁,并抛出终极三问。

   1. 数字化:从物理世界到比特世界的映射

   技术底座:信息物理系统(CPS/CPPS)实现“虚实共生”,摩尔定律支撑算力爆发。

   思维革命:大数据思维超越机械思维——从“因果确定性”转向“相关性洞察”;

   哲学之问:“我从哪里来?”——答案在前端数据采集、后端数据分析、纵向数据贯通中显现。

   2. 网络化:从内部连接到生态协同

   定律应用:梅特卡夫定律推动“连接价值指数级增长”,标识解析体系打破数据孤岛。

   内外网改造:企业需平衡“安全隔离”与“开放协同”,安徽试点“5G工业专网”成效显著。

   哲学之问:“我是谁?”——企业需在生态位中重新定义角色,如海螺水泥从建材商转型为“矿山大脑”服务商。

   3. 智能化:从解决问题到预见未来

   技术融合:神经网络、控制论与大模型结合,解决“可见问题→困难问题→未知问题”。

   人才重构:培养“数字工匠”——兼具工匠精神、数据思维与跨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哲学之问:“我到哪里去?”——答案指向三个方向:制造服务化、服务数字化、价值生态化。

   潘峰金句:“三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法则。未来的工厂将没有边界,竞争在云端展开。

 



   四、安徽实践:中国方案的区域样本

   潘峰以安徽为例,揭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三大突围策略。

   1. 政策创新: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场景开放:政府发布“工业互联网场景清单”,吸引华为、腾讯等参与本地化解决方案研发。

   “双招双引:通过引入羚羊平台、培育“链主”企业,带动40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2. 平台赋能:破解中小企业转型困局

   “皖企登云计划:提供“资源包+工具包+培训包”,小微企业转型成本下降70%。

   产业区块链应用:维天运通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周期从30天缩至3天。

   3. 生态突围:从制造大省到智造强省

   “6+6产业矩阵: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六大新兴产业,升级建材、家电等六大传统产业。

   人才飞地模式:合肥与上海共建“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5000人。

 

   数据印证:安徽工业互联网渗透率(38.7%)、数字经济规模(2.1万亿元)等指标连续三年领跑中部省份。

 



   结语:在叠加浪潮中寻找中国答案

   潘峰以“无融合,不进化;无突破,不生存”为结语,并呼吁:

   企业行动:跳出“工厂围墙”,拥抱“数字制造+数字服务”的无限场景。

   个人准备:锻造“数字素养”——问题导向、解决未知、创造具象价值的能力。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转型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场券”,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胜负手”。正如潘峰在讲座中所言:“当浪潮叠加时,唯一的选择是成为弄潮儿。”

 

 

 

/24C4班 丁明明

 

合肥市徽州大道1129号

电话:0551-63491973

版权所有 ?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皖ICP备05003580号-1

官方微信